测绘地理信息行业速报
2025年第3期(总第43期)
一、 政策速递
u 国家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大力实施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
(二)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
(三)开展完整社区建设。
(四)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更新改造。
(五)完善城市功能。
(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
(七)修复城市生态系统。
(八)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三、加强支撑保障
(一)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实施机制。
(二)完善用地政策。
(三)建立房屋使用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
(四)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方式。
(五)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
(六)健全法规标准。
四、强化组织实施
链接: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5/content_7023882.htm
2.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的通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农业普查条例》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26年开展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开展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依法普查、科学普查、为民普查,坚持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全面摸清新时代我国“三农”家底,客观反映农业发展新情况、乡村建设新面貌、农民生活新变化、农村改革新成效,为科学制定“三农”政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撑。
二、普查对象和范围
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的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下列个人和单位:农村住户,包括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其他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
普查的行业范围包括:农作物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
三、普查内容和时间
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粮食和大食物生产情况、农业新质生产力情况、乡村发展基本情况、农村居民生活情况等。
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26年12月31日24时,时期资料为2026年年度资料。
四、普查组织实施
五、普查经费保障
六、普查工作要求
(一)坚持依法普查。
(二)确保数据质量。
(三)创新方法手段。加强现代化调查手段的应用,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准确测量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查清设施农业状况。采取网上填报与手持移动终端现场采集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普查,促进普查手段数字赋能。采取全面普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普查工作质效,减轻基层工作负担。广泛应用行政记录,加强普查资料开发利用,推动普查数据共治共享。
链接: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506/content_7026597.htm
3. 新版《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发布
自然资源部5月16日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新版《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以下简称新版《规程》)正式印发施行。新版《规程》要求从今年开始,把规划实施的年度“体检报告”逐步与综合供地计划编制和自然资源领域的示范创建、改革试点单位的确定等挂钩,加强城市国土空间绩效考核。
据介绍,2021年6月,自然资源部印发行业标准《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在全国确立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近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城市工作、国土空间治理等提出一系列新要求。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精神,新版《规程》牢牢抓住“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要求,重点围绕提高城市的宜居性、韧性和智慧水平,调整完善了评估指标和评估重点;加强人口集聚、空间集约、城乡融合、对外联通等方面的评估,设置“都市圈1小时人口覆盖率”等具体指标,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
新版《规程》将城市安全韧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新版《规程》加强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引导;新版《规程》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
此次《规程》修订适应国土空间治理“数智化”转型需求,进一步强调数字化手段、智慧化方法运用,优化指标填报方式,着力解决填报任务重和数据获取难、协调难、口径不统一等问题。自然资源部提供专门开发的数字化工具,供有需要的地方选用,指标填报、计算、展示、分析等环节可全部在线完成。同时,指标总数大幅精简,明确由自然资源部统一提供6成指标数据,地方只需填报4成指标,有效为基层减负。
链接:https://www.mnr.gov.cn/dt/ywbb/202505/t20250519_2884504.html
4. 自然资源部明确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要点
日前,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省、市、县定期开展本级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体检评估的工作要点,要求加快形成规划监测工作网络体系,体检评估成果经审定后作为规划动态维护和相关管理工作的基础依据。上一年度的规划实施体检报告应在本年第三季度前完成,并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逐级报规划审查机关。
《通知》要求常态化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今年开展2024年度规划实施体检工作;《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要点。
《通知》提出,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内容要在省级规划体检评估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细化,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2025年修订版)》要求,加强对城市安全韧性、城市空间品质、“城市四线”落实及城镇开发边界管控、都市圈和社区生活圈构建等空间结构优化、详细规划对总体规划的传导落实、加强历史街区保护和活化利用、积极引导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等内容的评价分析。
《通知》强调,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要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要求,基于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林草湿荒调查监测、城区镇区范围确定、城市国土空间监测、城市存量国土空间现状评估等法定数据和统一标准,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规范开展。
链接:https://www.mnr.gov.cn/dt/ywbb/202506/t20250619_2885862.html
u 北京市
5. 科学推进村庄规划改革 本市鼓励农村建设用地复合利用
5月13日,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获悉,《关于进一步深化村庄规划评估套合和优化完善工作的通知》已于近日印发。《通知》明确,村庄规划不需要重复编制,各区应根据乡村发展治理实际需要,依据既有成果,按需开展村庄规划评估套合和优化完善工作,保障各类乡村建设项目有序落地实施。
村庄规划不需重复编制。本市上一轮村庄规划始于2017年,结合当时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在新版总体规划批复前已启动编制,目前已实现“应编尽编、应批尽批”。
优化简化部分项目审批流程。《通知》明确,各区可依据村庄规划套合完善成果,统筹规划总体要求和规划实施需要,深化研究具体项目的规划指标和管控要求,依法开展乡村地区各类建设项目审批。其中,在村庄建设边界内,进一步优化简化审批流程。
因地制宜开展乡村空间设计。当前,本市乡村地区处于从减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新阶段。《通知》提出,鼓励各区整体优化村域范围内国土空间格局、完善村庄建设边界范围内用地功能布局、探索乡村建设用地复合利用、塑造乡村地区特色风貌,推动村庄规划按需深化。
链接:https://www.beijing.gov.cn/ywdt/gzdt/202505/t20250514_4088539.html
6. 申遗成功 立法跟进 北京新版中轴线保护法规公布施行
5月30日上午,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和原有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相比,《条例》保持了原有的体例结构,充分吸收继承了原《条例》规定的制度措施,重点在法规名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阐释展示、保护管理制度、保护对象等方面进行了完善性修改。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原《条例》于2022年5月由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法治保障,成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重要支撑文件之一。申遗成功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具体体现在:“体现世界文化遗产定位;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阐释展示;进一步明确保护管理制度;为遗产保护提供更坚实的法治保障”等多个方面。
链接:https://www.beijing.gov.cn/ywdt/yaowen/202505/t20250531_4103489.html
7. 北京市启动首批国家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
6月6日,市市场监管局、海淀区政府联合举办“碳迹北京 标识未来” 2025年世界认可日活动暨北京市计算机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启动仪式,本市启动首批国家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到2027年,本市将完成不少于15款计算机产品的碳足迹认证。
2024年12月3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名单的通知》,北京市海淀区正式获批在电子电器(计算机)领域开展产品碳足迹试点。本市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和降碳能力,研究参与认证试点的具体产品与试点参与企业名单。目前已有联想等19家计算机企业的23类产品申请参与试点。到2027年,本市将完成不少于15款计算机产品的碳足迹认证,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推动北京乃至全国的计算机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
市市场监管局已会同市生态环境、发改、经信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五项重点任务,包括积极参与试点认证产品专项规则编制,组织开展碳足迹标识认证能力建设;推进试点企业建立产品碳足迹保证体系,开展产品碳足迹实景数据收集工作,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研究;推进建立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加强数字化技术在碳足迹标识认证领域的应用;加强监管,加强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产品碳标识认证跟踪监管;探索产品碳足迹与相关碳管理政策衔接,加强产品碳足迹认证激励支持。
链接:https://www.beijing.gov.cn/ywdt/gzdt/202506/t20250607_4108381.html
8. “两区”建设五年科创产业成果丰硕
6月19日,“两区”建设五周年科技创新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从会上获悉,“两区”建设以来,本市在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医疗服务、药品监管等方面都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力量。
在科技创新领域,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进一步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全球影响力,推动高水平开放取得积极成果。 与此同时,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24项重大改革措施全面落地。
在医疗领域,一系列全国首创、全国首批、全国领先的改革措施,助力药品监管领域创新。
此外,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两区”建设以来,本市先后获批开展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代理开放试点、保险试点、金融生态综合试点等试点工作。同时,知识产权代理服务能力也不断增强。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知识产权服务机构9000余家,数量稳居全国首位。
链接:https://www.beijing.gov.cn/ywdt/gzdt/202506/t20250620_4117755.html
二、 行业动态
u 行业单位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9.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地理信息创新发展与国际交流合作分会成立
2025年5月21日,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地理信息创新发展与国际交流合作分会成立大会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召开。这是协会成立的首个以分会为名称的分支机构,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和德清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依托湖州莫干山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分会的成立将推动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在创新驱动与国际合作领域迈出坚实步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能。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会长李维森出席成立仪式,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闵建平,浙江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孙伟伟,莫干山地信实验室党委副书记金勇,湖州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王晓军,德清县委书记王波出席并致辞。原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局长陈建国,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行业协会、湖州市有关单位负责人,德清县领导及莫干山高新区领导许哲、吕飞龙、姜庆华,分会及业界相关单位负责人和代表参加。
链接:https://www.cagis.org.cn/Lists/content/id/4447.html
10. 协会召开2025年一季度地理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分析会
为及时掌握地理信息企业、产业发展状况,了解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中的问题,共同分析产业经济运行状况与趋势,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在京召开2025年一季度地理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分析会。协会会长李维森出席会议并讲话,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增宁主持会议。
协会副秘书长兼产业发展部主任余青介绍了协会一季度地理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监测情况,并结合国家整体经济形势、政策、投资和相关行业发展状况对产业运行做出分析。会上,多名在京企业家代表做交流发言。
李维森在听取发言后作总结讲话。他对各位企业代表提供的信息、作出的研判、分享的经验和提出的建议表示赞赏,认为大家反映的情况以及通过努力取得的成效,既具有很好的产业分析价值,也促进了各企业间沟通有无、取长补短、汲取经验、改善自身。他指出,企业在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感谢大家为这次会议做的准备和高质量的发言。他提出4点意见。一是学习党和国家有关政策精神,用以指引企业发展。二是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用以指导企业经营。三是突出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四是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效益效率。
链接:https://www.cagis.org.cn/Lists/content/id/4457.html
中国测绘学会
11. 2025年度“测绘大讲堂”成功举办 聚焦人工智能与资源环境交叉融合
6月12日下午,由中国测绘学会主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承办的2025年度测绘大讲堂第一讲在北京大学圆满落幕。本次大讲堂以“人工智能与资源环境交叉融合”为主题,吸引了众多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专家学者、师生及行业同仁67万余人(线上/线下)参与,共同探讨了AI技术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创新应用与发展前景。
本次大讲堂邀请了六位国内顶尖专家作了主题报告,内容涵盖城市科学、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智能建模、生态遥感等多个领域。在“测绘大讲堂”的沙龙互动环节。五位来自测绘、地理信息与资源环境等领域的专家围绕“人工智能在资源环境业务中的应用场景”、“资源环境领域学者如何在AI浪潮中守正创新”两大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在总结发言中,“测绘大讲堂”与会专家形成共识,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测绘行业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拥抱技术创新,主动推进与人工智能、大数据、遥感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同时,也要坚守测绘学科的基本规律与核心价值,坚持守正创新,在融合中守住底线,在创新中保持方向,推动行业在变革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链接:https://www.csgpc.org/detail/25370.html
12. 首个城市级低空航路地图研发成功
5月17日,中国测绘学会低空开发与利用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武汉大学弘毅特聘教授唐炉亮在成立仪式做了“城市级低空航路地图高精度构建”主旨报告,介绍了团队研发的首个城市级低空航路地图(武汉市)及配套平台“天路图”。首个城市级低空航路地图的成功研发,标志着我国在低空航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该成果填补了城市级低空航路地图构建的技术空白,为我国推进低空空域分类管理改革、构建现代空中交通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展望未来,随着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运行规则和产业生态的逐步完善,城市级低空航路地图有望成为链接城市地理空间、空中交通和智慧治理的核心枢纽,支撑和保障未来城市百万级低空飞行安全,成为打开低空经济时代安全命题的钥匙。
链接:https://www.csgpc.org/detail/25188.html
天津市测绘院有限公司
13. 天津测绘院数据标注项目入选全国首批数据标注优秀案例
近日,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举行的“高质量数据集和数据标注”主题交流活动上,国家数据局首次发布47个数据标注优秀案例集,由天津市数据局推荐,天津市测绘院有限公司申报的“面向深度学习的遥感影像建筑半自动数据标注”项目成功入选。
数据标注产业是对数据进行筛选、清洗、分类、注释、标记、质量检验等加工处理的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数据标注产业对于提升数据质量,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天津测绘院申报的“面向深度学习的遥感影像建筑半自动数据标注”项目,针对违建监测中人工标注低效、影像视差导致的数据复用难、发现不及时等痛点,自主研发AI辅助标注平台,集成自动标注、质检与纠偏迭代功能,构建“算法优化-标注生成-质量评估-参数调整”闭环流程,实现建筑数据标注的半自动化纠偏更新,为国土执法和城市规划提供了高精度数据支撑。
下一步,天津测绘院将继续以“引领时空信息服务,为城市治理赋能,为大众生活添彩”为目标,充分发挥人才、技术和数据优势,持续加大“AI+遥感”研发力度,推动智能化标注工具应用,不断提高数据质量,助力天津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J-oyL9WxEu9I9dZ6AFJ9Q
14. 天津测绘院举办无人自主测绘关键技术、装备与应用技术交流活动
近日,天津市测绘院有限公司举办第28期天测瞭望论坛技术交流活动,邀请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陈驰教授做“无人自主测绘关键技术、成套装备及应用”专题讲座。陈驰教授现场展示了实验室自研的珞珈探索者无人机和机器狗软硬件系统,并以空地协同的方式对公司部分地下空间及地上地下连接体结构开展自主测绘成图试验。天津测绘院党委书记、董事长盛中杰,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玉财及其他领导亲临现场指导交流,公司各级技术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现场学习交流。
陈驰教授从无人自主测绘的意义、作用及内涵作为切入点,系统讲解了自研的无人自主测绘系统——珞珈探索者仿生四足机器狗及无人机系统的工作原理、核心技术体系及应用场景,展示了该套系统在鲁棒定位、场景感知、任务协同及精细化大尺度成图方面的技术创新应用实力,用实际案例演示了基于多传感器融合自主定位、多模态自适应场景感知、多无人系统空地自主协同完成GNSS信号拒止、公网通讯缺失、地形复杂等情况下的定位与成图技术效果,分析展望了无人自主智能化测绘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此次技术交流活动不仅加深了公司技术专家对无人自主测绘关键技术、成套装备及应用的理解,还促进了公司技术发展与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为公司今后开展相关工作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OdyJAc4FpmXrk9M4LwLoQ
上海市测绘院
15. 长三角时空地理数据可信联盟成立,探索区域性数据流通新机制新模式
5月8日下午,由上海市测绘院、上海数据交易所主办,时空地理数据行业创新中心承办的长三角时空地理数据可信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举办。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安徽省自然资源厅、上海市数据局、上海数据交易所等有关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联盟首批76家成员单位参加会议。
未来,长三角时空地理数据可信联盟将以“开放共赢、可信协同、价值共创”的核心理念,积极探索和构建区域性数据流通新机制新模式,打造数据提供方、数据服务方、数据使用方等多方共生的一体化协作平台,持续推动数据资产化和价值化的创新应用,助力数据要素可信流通,激活要素价值,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时空地理数据价值化示范品牌。
本次大会通过搭建政产学研多方协同平台,有效促进了时空地理数据行业的最新成果交流和创新应用探索。下阶段,时空地理数据行业创新中心将持续构建长三角时空地理数据可信联盟这一载体,推动多元主体共建数据流通机制,共推跨域一体应用,共拓跨界示范场景,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加快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时空地理数据价值化赋能和创新平台。
https://mp.weixin.qq.com/s/CZHNodE6EsEMTn7A45r1yg?poc_token=HJA_W2ijGK-15pk4LPpmpq4PITab2C5JVaY6xbzq
16. 上海市测绘院赴华师大空间人工智能学院调研交流
近日,上海市测绘院赴华东师范大学空间人工智能学院调研,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会议介绍了空间人工智能学院成立的背景和发展目标,并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华师大依托空间人工智能学院在遥感垂类大模型等方向的前沿科研实力与上海市测绘院深厚的行业积淀和丰富的应用场景相结合,将释放强大的创新动能;双方通过合作将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共同探索AI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颠覆性应用,并携手培育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与卓越工程实践能力的“人工智能+测绘”复合型新质人才,为上海乃至全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在本次调研中,上海市测绘院聚焦双方合作的战略方向与实施路径,指出上海院肩负着为城市精细化管理与智慧化运行提供高精度空间基底数据的重任,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空间智能技术已成为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能级的关键引擎,建议双方未来进一步深入合作,一是尽快建立一个有固定架构和定期会商机制的合作平台,明确各方资源投入,确保产学研共建的可持续性和实效性;二是在未来2-3年,整合双方共有资源进行重点投入,在重大项目、大型科技攻关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高端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落地,为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筑牢空间信息智能底座。
会上,华师大国际知名空间信息领域专家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特别是遥感与地下空间探测方面的应用前沿与发展趋势。他指出,遥感垂类大模型是解决海量对地观测数据智能处理与信息提取的关键突破口,具有巨大的科研价值与应用潜力。与会专家高度肯定了双方合作的研究方向,并建议双方集中优势力量,在遥感大模型训练优化、地下空间智能解译算法等核心技术上取得原创性突破,引领行业发展。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LlUjGSaIbB0FSHZBTcfkA
武汉市测绘研究院
17. 开启城市管理精细化新篇,武汉院支撑构建“天空低地”立体监测矩阵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及重点突破“低空+治理”应用场景的工作要求下,武汉院积极配合市城管执法委,探索出“天空低地”四位一体监测矩阵,逐步构建起全量发现、闭环处置城市管理问题的全新工作机制,为城市管理精细化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天空低地”一个不少,使真实世界数字化、信息化,配合搭建的测绘专业信息化系统平台,形成了一套由天到地的全领域多层次测绘技术。
装上千里眼,“天基”监测充分发挥“武汉一号”高分卫片的优势,实现了对地块类事件的精准锁定;添翼翱天际,“空基”监测则深化应用“航摄千里”航摄仪采集的高精航片数据,专注于精细锁定构建物类事件;智眼我先行,“低空”无人机巡查凭借“城市智眼”的高效能,能够动态锁定事件变化;地面显微镜,“地基”全息监测则实时锁定临街类事件,形成对全市主要路网市容市貌的实时感知能力,确保城市管理的触角能够延伸到每一个角落。
随着全国首个融合天基卫星、航空摄影、低空无人机、地面车载终端的城市管理立体监测体系正式建立,武汉院将持续推动城市管理从传统的“人海战术”向“智能集约”快速转型。通过先进技术重塑城市治理模式,为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数字化转型路径,用测绘力量推进城市管理迈向更高水平,为市民创造更加宜居、有序的城市环境。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l1k6ktAnEHOAsELKWgdIg
18. 观摩交流拓思路,市生态环境局与武汉院共探数智生态融合
近日,市生态环境局带领数智化信息小组一行80余名干部职工来武汉院开展主题为“探索数智前沿,赋能生态环保”的技术交流活动。
部分代表深入机房及无人机起降现场,实地观摩了“城市智眼”无人机的精彩“表演”。只见无人机迅速起飞,按照规划航线智能飞行,实时采集并回传数据,整个流程高效流畅,让大家对无人机在生态环保监测中的巨大潜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技术交流环节,武汉院介绍了“测绘地理信息时空云平台”在环境空间分析和生态规划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展示了地理信息数据在环境监测、污染溯源等领域的重要支撑作用;详细讲解了“城市智眼”低空遥感监测系统在大气污染巡查、水域生态监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等场景中的应用。
座谈会上,双方围绕测绘地理信息前沿技术如何赋能生态环境治理展开了热烈讨论。市生态环境局表示,测绘院的先进技术为环境执法、污染溯源等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解决环保生态工作中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并期待未来双方能够进一步深化数据共享与场景共建,加强合作,共同为江城的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48upL8Ync4CT5E2qxHMlA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9. 广勘院主编的国家标准《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技术规范》通过审查
近日,在全国城市公共设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25年度第二季度第二次工作会上,由广勘院主持编制的国家标准《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技术规范》(送审稿)顺利通过审查。
标准审查组一致认为,《规范》的编制与实施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系列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填补了国家层面相关技术标准的空白,对于全面、准确、高效摸清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底数,提升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支撑城市更新行动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链接:https://www.gzpi.com.cn/news/1828.html
20. 中国测绘学会1项团体标准启动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广勘院召开
近日,院主编的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城市更新基础数据调查技术规程》启动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院召开。中国测绘学会科学普及处谭吉安处长、自然资源部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刘小强总工等来自全国各地20家参编单位的近30位领导、专家等代表出席。会议就标准大纲内容、章节分工、编制计划进行了充分地讨论,针对标准初稿提出了修改意见,明确了标准编制后续工作计划和内容。
链接:https://www.gzpi.com.cn/news/1819.html
重庆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
21. 重庆院信息化系统支撑北碚区宅基地审批改革入选市规资局典型案例
近期,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了《2025年改革典型案例(第一批)》,重庆院信息化系统支撑“北碚区创新机制数智赋能助推宅基地审批改革破题增效”事项入选。
农村宅基地审批是一项由多部门共同参与,涉及农户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为适应北碚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管理改革需要,重庆院创新开发了“北碚宅基地管理系统”。该系统整合宅基地选址建设负面清单,实现了宅基地“一张图”管理数据集成共享,并实行“定期提醒+实时动态”更新机制,方便镇街工作人员和农户现场选址。
该系统还实现了宅基地全流程线上审批,农户现场选址便能立即提交审批,将林地审批、农用地转用审批、建设用地审批、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等“四审”并联开展,各部门在1-2个工作日内便能出具审查意见,审批时间节约3个月以上,实现了“核定选址即可审批建房”,系统性破解了群众宅基地审批效率不高、基层治理难等问题。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_GUqIqxFTw-dvkUyHNDLg
22. 重庆院数字孪生技术赋能重庆道路塌陷隐患排查
近年来,国内多个地方发生的道路塌陷事故,对路面行人和车辆构成严重威胁。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范此类事故,重庆院通过车载三维雷达、二维雷达与钻孔内窥相结合的现代探测技术体系,对渝中区渝州路、大黄路等共计14.13公里城市主干道开展了系统性塌陷隐患排查工作。
重庆院基于自主研发的集景三维基础平台,突破了地下空间探测数据与地上可视化融合表达的技术难题,构建了与地下空间精准匹配的数字孪生地图,实现了地下塌陷隐患与地上实景三维的一体化无缝融合。这一技术突破为重庆"塌陷隐患一图统管、多跨协同"全链条、全要素、全闭环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同时助力城市道路塌陷治理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防控"的转型。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更新,道路塌陷风险隐患整治成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重要一环。未来,重庆院将加强技术研发,结合探地雷达、三维激光扫描等先进设备运用,探索数字孪生技术更多特色应用,为全市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提供更多新场景。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4kLDi2MtvjOjG-I2xFthQ
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23. 青岛勘测院项目入选首批山东省海洋服务业重点项目
山东省海洋局发布《2025年第一批山东省海洋服务业重点项目拟支持名单》。青岛院申报的《基于多源多模态数据的海岸带智能监测及数字孪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经过严格的申报推荐、答辩、评审等程序,凭借先进的技术能力和创新应用,成为全省55个海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之一。
近年来,青岛院以深厚的专业积累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构建新型时空信息基础设施、服务重大项目、深化人工智能部署应用,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推动转型发展,全方位支撑海洋经济智能化发展。
构建新型时空信息基础设施。承担实景三维青岛建设项目,建成全国首个“山”“海”“城”一体、全域覆盖的高精度实景三维城市,成果由“四大底图、一个平台”构成,“四大底图”除了全市域覆盖,成果同时覆盖青岛全部800余千米海岸线、49个海湾和7个有居民海岛,实现陆海统筹建设;“一个平台”实现了全市域海量二、三维地理信息的汇聚管理和共享发布,具备二、三维一体,陆海一体,地上地下一体,室内室外一体的多源、多类型地理信息的集成管理与发布能力。超前布局,自主投资打造低空飞行智能服务系统,建设多个无人值守无人机机场,进一步提升无人机作业范围、连续工作时间以及响应速度;开发QFly无人机机场协同调度系统,实现无人值守机场的接入与协同管理、任务规划与自动化飞行、成果管理与分发等功能;基于青岛时空大数据算力中心,整合人员、车辆、设备等视频识别算法以及AI遥感解译、变化分析等人工智能处理工具。
重大项目支撑。围绕港口管理空间跨度大、数据和业务流复杂、时空精度要求高等难题,青岛院联合青岛港提出了基于实景三维的港口信息模型总体架构,构建了港口资产管理决策分析模型,实现了港口海量物联感知、业务信息动态集成和高效融合,为港口的资产管理、指挥调度、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应用和智慧绿色港口建设提供了统一的时空智能平台,经专家评价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荣获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实施地理市情监测工程,基于陆海统筹的环胶州湾专题监测完成胶州湾陆海地理要素的现状及趋势分析,在国内率先构建了陆海综合监测体系。
深化人工智能部署应用。构建了以“通用大模型+行业小模型”双轮驱动的智能勘测体系,相继部署Llama-3.3、Phi-4、DeepSeek-R1等大语言模型,提供知识挖掘、时空大数据分析等服务,为城市管理和决策提供智能化支持。研发遥感AI模型,包含影像超分重建、地物智能识别、空间语义分割三大引擎,实现遥感影像的高倍重建和地物智能分类,为海岸带监测、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链接:http://www.qdkcy.com.cn/article/149
24. 全国首部实景三维城市建设与应用实践专著重磅推出
近日,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指导、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院长张志华研究员和西南交通大学朱庆教授主编的《实景三维城市建设与应用实践》,由武汉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重磅推出,为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实战手册”。
本书集中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实景三维城市在政策标准制定、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与场景应用等方面的主要成果和经验,通过科学系统总结16个典型城市/区域的实景三维城市建设与应用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覆盖自然资源管理、城市应急、智慧文旅等20+领域,深入探讨新时期实景三维城市建设管理应用的机制和成效,期望为解决“数据怎么建 如何用得好”的行业关注点、为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链接:http://www.qdkcy.com.cn/article/152
u 相关行业
25. 提速打造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重要承载地和示范区 城市副中心布局十大绿色产业
近日,市发展改革委、城市副中心管委会、通州区政府联合印发《北京城市副中心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城市副中心将打造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重要承载地和示范区,因地制宜推动十大绿色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
城市副中心还将聚焦全市绿色技术需求汇集、协同攻关、转化应用一体化发展趋势,推动成立北京市国际绿色技术概念验证中心;全面系统支持绿色专业服务机构高质量发展,探索碳信用国际互认,形成绿色低碳生态圈;与市级绿色低碳领域基金形成互补,共同支持建设绿色低碳项目;发挥城市副中心绿色金融先导承载地作用,逐步建成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
链接:https://www.beijing.gov.cn/ywdt/gzdt/202506/t20250604_4105195.html
26. “三位一体”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
自2022年4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来,各项改革举措渐次落地,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深化到省间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从跨境电商物流费用占比显著下降到平台互联互通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
当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已进入深水区,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诸如招投标中的“玻璃门”、跨区迁移的企业登记障碍等隐性壁垒在不少领域依然存在,数据等要素跨区域共享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仍较为普遍。更值得注意的是,地方保护主义呈现出新形态新变化,一些地区把此前的显性审批转向隐性补贴,部分省份还出现了差异化监管等“软干预”现象。这些难点堵点治理难度明显增加,不仅抬高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更阻碍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充分发挥。
破解上述难题,需进一步聚焦“制度创新+技术赋能+治理协同”三大突破口,以“三位一体”的系统性改革,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更大成效。制度创新方面,紧抓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这个关键点,聚焦要素市场制度建设重点问题,推动《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及其配套细则落地落实,不断畅通要素流动渠道,丰富要素供应方式。技术赋能方面,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通过推广电子证照跨域互认,构建全国统一的商品追溯和质量认证体系。治理协同方面,在加快治理创新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央地协同机制,积极探索“负面清单+信用监管”模式,构建跨区域联合惩戒机制,将市场分割行为变为刚性约束纳入政务诚信考核,形成“全国一张清单”动态调整与法律法规“立改废释”的联动机制,同时加快完善央地财税分享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地方保护的经济土壤。
链接:https://www.beijing.gov.cn/ywdt/yaowen/202504/t20250418_4068096.html
27. 低空经济加速走进日常生活
当前,低空经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随着相关政策法规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技术成果不断涌现,低空经济产业格局正加速构建,市场活力显著增强。
应用场景日益丰富。随着技术突破和空域管控逐步开放,低空经济将不断升级壮大,各类低空服务将呈现从小型到大型、从载物到载人、从特种到民用的发展趋势,形成商业可闭环、规模可复制的场景化应用,赋能行业提质增效,释放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不断迭代和优化的技术是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低空经济呈现技术路线多元、应用场景下沉的特点,但整个行业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需要加速产品研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应用市场培育。
合理布局有序拓展。在低空经济发展热潮下,各地要充分考虑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需求特征,因地制宜探索低空经济发展业态,培育和挖掘低空经济领域应用场景,制定出台有关产业扶持政策,避免财政资金过度补贴和资本盲目投入;同时,培育消费市场,开发低空货运物流、低空旅游、空中通勤等大众化产品,降低体验门槛。
https://sthjj.beijing.gov.cn/bjhrb/index/xxgk69/zfxxgk43/fdzdgknr2/ywdt28/325837468/743671907/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