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 NEWS

2023年9-10月行业速报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3-11-29 字号:【

打印

测绘地理信息行业速报

2023年第5期(总第33期)

一、政策速递

  国家

   1. 总体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自然资源部近日召开会议称,我国已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总体形成了全国统一、权责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多规合一改革取得开创性、决定性成就,完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顶层设计,确立了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家空间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2022年下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我国首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全国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经全部编制完成,形成了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目前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形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划定了不可逾越的红线

据悉,未来我国将重点从五方面系统谋划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一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提升对区域重大战略的支撑和保障能力,系统谋划城乡空间布局优化调整的制度设计,引导国土空间布局更加有序;二是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体系,完善总体规划的管理规则,创新详细规划管理方式,加强村庄规划编制管理,健全专项规划目录清单管理制度和审核衔接机制,推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蓝图落地见效;三是全面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加快健全国土空间规划法律法规,切实履行规划实施管理职责,完善规划实施的政策手段,加强规划实施的督察执法,确保规划执行更加有力;四是加快推进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建设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加强规划实施评估,促进空间治理更加有效;五是深化国土空间规划理论和技术创新,强化基础理论和重大科技攻关,强化规划科技创新人才和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推动从业队伍更加融合。

链接:https://www.mnr.gov.cn/dt/ywbb/202309/t20230901_2798675.html

 2. 全国首个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发布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GB/T 43214-2023《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规程》国家标准(以下简称《规程》),该标准是全国首个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将于2024年1月1日起实施

《规程》以《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试行)为基础,总结吸收了“多规合一”的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践经验,参考借鉴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成果,有机融合了原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省级城镇体系规划、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等空间规划成果和技术规范,为规范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监督提供了技术支撑。

《规程》明确了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要求,内容覆盖陆海、城乡、地上与地下等全域国土空间,确立了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定位、任务、编制原则,规定了编制程序、技术路线,描述了规划方案编制和成果要求等主要内容。

《规程》从提高规划编制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出发,突出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协调性。一是强调区域协调,从生态协同保护、环境协同治理、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维度,形成省际、省内区域协调方案。二是强调功能协调,农业空间突出保护优先、质量提升和结构调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的农产品需求;生态空间要求安全优先、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生态服务功能,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城镇空间要求结合人口、产业等变化趋势,分类引导城镇空间集聚高效布局和绿色转型发展,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国土空间;同时,对基础设施布局、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等提出了空间指引。三是强调要素协调,重点从安全保障、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3个维度,以巩固国土空间安全底线为基础,从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以及各类空间支撑要素等方面,提出了规模、布局和结构等要求。

链接https://www.mnr.gov.cn/dt/ywbb/202310/t20231017_2803697.html

 3. 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推进会议召开4

10月9日-10日,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推进会议在重庆市召开。会议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目标,交流工作进展,总结经验做法,针对存在的问题研讨工作举措,进一步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落地见效,加快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发展。

会议对下一阶段实景三维中国建设进行了部署。一是坚持数据为王,聚焦数据建设。夯实数据体系,强化产品标准化和数据共享,加强质量控制,构建在线服务系统。二是坚持应用为本,构建应用生态。按照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原则推动工作;打造多类型应用场景,重点在支撑自然资源管理、赋能政府管理决策、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服务百姓美好生活、服务数字文化建设、支撑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力。三是坚持创新为要,强化创新驱动。注重理念创新,加快机制创新,强化科技创新,突出产品创新。

链接:https://www.mnr.gov.cn/dt/ywbb/202310/t20231011_2802945.html

 北京市

4.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学习(扩大)会议 专题学习加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尹力殷勇刘伟参加

9月25日下午,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学习(扩大)会议,邀请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加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辅导报告。市委书记尹力,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市委副书记刘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央第一巡回指导组副组长张季参加。

单霁翔在报告中指出,近年来,北京大力推进老城整体保护,精心保护好胡同肌理、四合院等,尽显古都韵味;推动中轴线申遗保护,展现了北京独有的壮美空间秩序;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延续了千年古都的历史文化脉络。他建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2023北京文化论坛贺信精神,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加强历史文化脉络挖掘与研究,以中轴线申遗带动老城整体保护,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升三条文化带品质,持续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首都贡献

链接:https://www.beijing.gov.cn/ywdt/hyxx/sw/202309/t20230926_3266304.html

 5. 京津冀234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

10月24日,据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消息,京津冀已推动179项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234项实现跨省通办,北京与雄安两地政务服务也正在加速同城化。

京雄政务服务加速同城化:北京城市副中心设在北三县的政务服务大厅里,跨省通办窗口2022年让办事人少跑腿3万多公里,节省700余小时。跨省通办相关数据显示,京津冀和雄安新区相互推出234项区域通办事项。据悉,三地签署了新一轮合作框架协议,围绕紧急事项处理、知识库建设、数据信息对接等内容,探索区域协同治理的路径和方法,推动建立京津冀热线协同服务标准。目前,已实现三地17个城市政务服务热线诉求事项一键互转

三地携手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研究编制《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方案》,推动与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相适应的三地四场机场体系建设,打造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下一步将深化京津冀口岸合作和通关协作,推动京津冀通关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物流体系,强化区域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合作。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未来还将推动京津冀三地四场”“四港五区口岸通关物流服务同事同标,提升服务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水平。

全面清理企业跨区域经营障碍2022年,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部门专门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三地企业登记机关共同推进企业开办、变更、注销政策流程协同一致,全面清理对企业跨区域经营、迁移设置的不合理条件和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

链接:https://www.beijing.gov.cn/ywdt/gzdt/202310/t20231025_3286163.html

 6. 2035年建成安全可靠、快速恢复的首都韧性城市空间治理体系 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草案公示

近日,《北京市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草案在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网站公示,公示期至11月18日止。期间,公众可登录该网站反馈意见建议。规划提出,2035年建成安全可靠、灵活转换、快速恢复、有机组织、适应未来、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首都韧性城市空间治理体系。

在韧性空间规划布局方面,规划提出,构建集中式+分布式的五级体系,涵盖市域韧性城市支撑体系、韧性街镇单元、韧性社村生活圈等。其中,市域韧性城市支撑体系包括维持城市安全运行、支撑城市快速恢复、实现圈层联动互助、预留备份弹性空间的韧性支撑环,以及由区域交通枢纽、重大能源设施、物流基地等关键设施组成的韧性保障支点等。规划还提出,建立邻里自治互助的韧性社村生活圈,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构建以社区、乡村为主体的韧性基本空间组织单元,形成城市最基本的维持与恢复细胞。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提出推动京津冀韧性城市体系搭建,加强韧性组团之间重要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构建不同场景下的协同互助,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紧急交通系统。此外,规划还提出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急时可满足居民转移安置、生活救助等需求,加强城郊大仓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据悉,此次规划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会同市应急管理局组织编制,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约16410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22年至203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链接:https://www.beijing.gov.cn/ywdt/gzdt/202310/t20231023_3284222.html

7.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四部门印发《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近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力争率先实现技术突破,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科技力量。

按照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总体安排,《行动方案》作为贯彻落实《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第一批出台的保障方案,坚持与科技部等九部门印发的《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衔接,以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坚持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立足超大型城市特点,深入谋划、超前部署本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路径,坚持需求牵引、聚焦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系统布局、整合资源打造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依托相关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各类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支持重点企业牵头打造创新联合体,加快推进科研攻关、创新引领、人才引育等相关工作,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行动方案》主要由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三部分组成,明确了到2025年、2030年的主要目标。2025年与超大型城市特征相适应的碳减排碳达峰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碳减排碳达峰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在2030年前形成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市级“双碳”科技创新体系与绿色产业技术应用体系相融合的创新发展格局,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区域辐射力的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基本建成。

链接:https://www.beijing.gov.cn/ywdt/gzdt/202310/t20231012_3275945.html


二、 行业动态

行业单位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8. 数慧时空81个遥感数据产品在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成功上架

数慧时空作为卫星应用服务领军企业,多年深耕遥感AI领域,将20年业务理解与AI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创新融合,并于2023年5月重磅发布智能遥感云平台DIEYDIEY产品体系采用云原生、大数据、深度学习、知识图谱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国产化、自动化、智能化、业务化的遥感数据处理及应用服务框架,打通从原始卫星影像数据获取到行业应用的全链条自动化生产工序,打造无人值守的影像处理工厂、要素提取工厂、应用构建工厂,开启“卫星即服务”应用新时代。

2023年10月18日,数慧时空全系列遥感数据产品在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成功上架包括:基础遥感数据产品、地表覆盖数据产品、遥感监测服务(农业领域、自然资源领域、林草领域、生态环境领域、水利领域、住建领域、交通领域、应急减灾领域)、数据治理类软件产品。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PJE-Vh9_K3ppuRx8HzItQ

  9.我国首个多基线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全球测绘系统成功在轨应用

近日,我国“宏图一号”商业遥感卫星搭载的、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研制的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在国际上首次获得星载单航过多基线干涉SAR高精度地形测绘数据产品,标志着我国首个多基线干涉SAR全球测绘系统成功在轨应用

干涉SAR是利用两部雷达在不同位置观测地面,得到两幅包含幅度和相位的复数影像,通过相位干涉处理反演地面高程。这就类似人的双眼看物体,可判断目标的位置、距离等信息。多基线干涉SAR是在多个卫星构成编队的基础上,利用多个卫星之间的位置多样性信息,协同工作提升高程测绘的精度和效率。

该系统可实现一次飞越获取4组观测数据、6条有效测绘基线,通过空间多基线干涉数据联合处理,有效解决陡坡、断崖等各种复杂地形区域高精度高程重建难题,大幅提升高程测量精度和测绘效率,时间去相干误差小,可满足三维成像需求。相较传统双星编队干涉测量系统,该系统完成全球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获取时间可由3-4年提升到1年左右。该系统将建成最高优于10米网格的全球高精度数字高程数据库,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高精度地理信息服务。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XppbHuAyMwuD2CAvo_PPA

 10. 2023地理信息技术创新大会成功举办

2023年10月18-19日,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中国测绘学会、中国信息协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易智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2023地理信息技术创新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召开

大会以“地理之道 数实共升 智创世界”为主题,围绕地理信息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自主创新与应用升级、地理信息技术赋能数字化发展等进行探讨,深度挖掘地理信息技术潜藏价值,探索地理信息技术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需求;通过前沿技术和应用成果的展现,帮助IT、信息化领域的从业者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通过分享、交流促进思想的碰撞,推动中国地理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中国的科技创新贡献一份力量。

大会从当前科技创新和数字中国建设的最新政策、GIS未来发展趋势与理念、最新产品技术、典型应用案例等方面展开,围绕自然资源数字化发展、新型时空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生态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交通数智化、数字农林、智慧水利、数字孪生、可持续发展多应用领域。来自全国IT技术、信息化、GIS、遥感以及互联网等领域的领导、院士、业界学者、企业领袖、教育及科研工作者以及各行业专业人士,以多维度、多层次、多方位,深度探讨地理信息技术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大模型、数据价值与数字经济等方面的作用。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i3x4jPo8axzb6vq0apm-A

11. 上海: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发布

10月19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介绍《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有关情况,上海科创办执行副主任彭崧、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进、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张宏韬、市交通委副主任刘斌、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唐浩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有效投资、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的重要手段,是推进数字化转型、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抓手。2020年,市政府印发了首轮新基建行动方案,建立了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各分管市领导担任各专项召集人的工作机制,实施了4个方面行动26项建设任务,已取得良好成效。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总数达到8.8万个,5G基站占移动电话基站比重(37.2%)、5G基站建设密度(13.8个/平方公里)均位居全国第一;已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11个,设施服务能力和创新能级国内领先;全国算力网络长三角枢纽节点启动建设,算力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近期市政府印发了《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新一轮新基建《行动方案》紧抓智能算力、大模型、数据要素、区块链、机器人等技术发展趋势和绿色低碳节能要求,立足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强化技术引领、应用引导、统筹布局、开放合作;新一轮新基建《行动方案》将重点领域进一步拓展为“新网络、新算力、新数据、新设施、新终端”五个方面,提出了30项主要任务和10大示范工程以及7项保障措施。

上海将延续首批示范工程有关经验做法,在高性能计算能力提升、区块链技术应用、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机器人规模化应用、高级自动驾驶公交示范、智慧仓储设施提升、海上风电制氢、健康医疗数据赋能、新型智慧养老示范等方面,推进新一批10大示范工程,由市级建设财力按《上海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有关规则给予支持。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WtbqLmKa-FiPyS-rssdlg

中国测绘学会

12.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负责人解读《自然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地籍调查工作的通知》

近日,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地籍调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充分认识新时代地籍工作的重要意义、健全地籍调查工作机制、规范开展地籍调查、严格审核地籍调查成果、加快建设地籍数据库、强化地籍数据共享应用和动态更新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出台背景: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施以来,自然资源部相继出台了《关于做好不动产权籍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5〕41号)、《关于规范不动产权籍调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7〕1272号)等文件。各地沿用原有各类不动产调查测绘技术标准,积极做好地籍调查(原权籍调查),有力支撑了确权登记及有关工作。

内涵和意义:不动产统一登记前,地籍调查主要是针对土地开展的权属调查和地籍测绘。不动产统一登记后,顺应不动产内涵外延扩展的实际需求,国土资发〔2015〕41号文件使用了“不动产权籍调查”概念。地籍调查及地籍数据管理和应用,是新时代地籍工作的基础内容。新时代地籍工作,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履行“两统一”职责提供产权底板,为审批、供应等自然资源相关管理提供基础支撑,为明晰产权、定分止争、维护资源资产权益提供根本保障,为不动产安全交易和有序流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夯实产权基石,意义十分重大。

工作机制:《通知》提出要健全地籍调查服务确权登记和自然资源管理的工作机制。一方面,明确自然资源审批、供应、登记等相关自然资源管理阶段应当如何开展地籍调查,如何应用地籍调查成果;另一方面,明确加强各环节调查作业协同衔接,特别强调已有地籍调查成果应当沿用,不得重复调查和测绘,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当事人负担,优化营商环境。比如,鼓励、推广土地供应或用地审批确定宗地时,即按照统一技术标准,设定不动产单元(宗地)并编制单元代码,开展地籍调查获取宗地的界址、面积等地籍信息。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jm0aecLVL4Gf1krxWewiA

13. 充分挖掘数据要素潜力 加强测绘地理信息高质量供给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而近年来,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据要素等关键词多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2018年8月,《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的发布标志着首个国家层面的数字经济整体战略落地。2020年4月,《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确立了数据作为第五个生产要素的根本地位。2022年1月,《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为数字经济的发展确立指导思想,明确了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2023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了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框架,为中国中长期数字化建设和发展指明方向。由此可以看出,数据资源已经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核心要素,数字化驱动也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数据本身和数字化驱动缘何有如此效用,竟成为加速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事实上,数据是对客观世界状态的一种记录,通过数据的聚集可以对客观世界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不同的聚合规模决定了不同的状态呈现,不同的聚合方式催生出不同的描述角度。因此,随着我们对数据本身认识的不断深入,数据早已摆脱数据库组分的简单定位,而逐渐成为具有海量规模、多样化结构、高速增长等特征并蕴含高经济价值的,被看作是一种与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并列的新型生产要素。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中就对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它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

为此,根据数据化驱动模式对于数据本身规模、质量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测绘地理信息的数据要素定位,并以建设基础设施、丰富资源供给、拓展应用场景为重要抓手,充分挖掘测绘地理信息作为数据生产要素的巨大潜力,加强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供给,将是推动测绘地理信息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国家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的整体战略,以及为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治理提供精准可靠的时空数据要素保障的必由之路。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6bLpCK3dDaKaWocRUJoiqQ

天津市测绘院有限公司

14. 天津测绘院荣获2023年测绘科技创新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近日,中国测绘学会发布“2023年测绘科技创新优秀单位”评选结果, 全国共有11家单位获此殊荣,天津市测绘院有限公司位列其中,荣获“2023年测绘科技创新优秀单位”荣誉称号,充分展现天津测绘院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科技创新实力和行业影响力,同时也是对天津测绘院创新能力、科研实力和专业化程度的高度认可。

近两年,天津测绘院不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确保科研工作年投入经费不低于销售收入总额的3%,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数20多个,拥有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共2个,在测绘类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其中SCI1篇、核心期刊2篇,承担省(市)级课题6项,获得省(市)级以上科技奖9项,参与制订国家标准2项。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公司员工科技创新积极性,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公司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提升公司整体科技软实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在现代测绘基准及北斗综合位置服务、新型基础测绘、实景三维、CIM平台、“AI+遥感”关键技术与应用、卫星应用中心建设、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天津市房屋专项普查等领域形成了十余种成果,研发关键技术数十项,在天津市疫情防控、住房安全、乡村振兴、基础测绘能力提升等多个行业发挥了突出作用,得到市委、市政府、各委办局等单位的高度评价,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4dndcO8O4zR2T7TbmyvqLg

上海市测绘院

15. 15分钟社区生活圈 | 用地图温暖我们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

继《曹杨新村街道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地图》推出后,上海市测绘院与陆家嘴街道深度合作,于10月17日依托天地图·上海平台正式推出《陆家嘴街道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地图》(以下简称《生活圈地图》)1.0版本。市民朋友们可以通过手机扫一扫地图二维码,方便地进入使用。

《生活圈地图》发布了生活圈已建成的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五类现状设施点和实用生活信息。可以通过点选“5-10-15分钟”三个步行可达圈层,查看周边不同距离内的设施,并可一键查询导航路线。这张地图以天地图·上海为数字底板,展现江南风、简洁风、影像图等3类地图模板,搜索功能方便查询您想要了解的设施信息。

特色亮点:便民为民,充分融合百姓建议;动静结合,随心切换方便应用。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v4Ukf9jsepPYyDFrPEBzg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16. “智慧广州时空信息云平台”两项广州市地方标准实施

智慧广州时空信息云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作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的建设成果,是广州市测绘地理信息共享交换与协同应用的载体,为全市实现基于统一时空基准下的规划、布局、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撑服务。2019年以来,智慧广州时空信息云平台连续5年被市政数局纳入全市可复用可共用信息系统目录。至今,云平台已上架包括基础地理、四标四实、地下管线等183项数据服务,提供了包括坐标转换和地名地址匹配的12项功能服务,面向广州市59个市级、区级、街镇和部分国企等四级单位接入了80余项应用示范项目,平台对公用户累计达652人,访问调用量达6.52亿次,为“广州市综合指挥平台”“穗智管”、CIM基础平台建设、城市体检、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多项重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地理信息支撑。

然而,广州市尚缺乏针对云平台空间数据结构、共享服务与接口的标准规范,难以满足各部门旺盛的数据共享与接口调用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推广云平台示范应用,《智慧广州时空信息云平台 1部分:共享服务与接口规范》《智慧广州时空信息云平台 2部分:平台数据规范》(以下简称《两个标准》)经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复为广州市地方标准后,其编制工作由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归口,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自动化中心承编。通过广泛听取全市各委办局、社会公众、行业专家的意见,经专家评审论证,《两个标准》于2023年7月20日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审核通过正式发布,并于8月20日开始实施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DRgvh3A3EO0RUFePJdmYw

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

17.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监管平台 为秦岭拉起一张数字监测网

10月16日,2023年西安市八个方面重点工作三季度项目观摩团走进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局,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监管平台进行观摩。

据介绍,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监管平台围绕“综合监管+预警分析”定位,是一个集数字、智慧、开放的综合管理平台。它基于全市统一数字底座,打通省、市、区三级涉及秦岭保护业务系统,整合数据资源和监测能力,引进了卫星遥感监测手段,部署智能分析模型,开发业务管理系统应用,构建可视化综合态势展示,实现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规范、精准和智慧监管,汇聚了市级相关部门森林火情、水质监测、空气质量等实时监测数据及事件全流程处置信息,进行全周期监管,全力守护好秦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该平台利用卫星遥感、算法分析、智能告警等先进技术,实现对秦岭保护各类事件主动监测、自动分析和智能预警,开放式平台支撑秦岭保护数字化场景扩展应用,有效提高了‘空天地网’一体化监测的覆盖范围和精度。”西安市大数据资源管理局相关领导介绍,截至今年9月底,平台核心功能已开发完成,现有省、市、区数据资源已初步整合,正在组织6个沿山区县试点应用。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ha_1BB_Hdzqw6KaCSgXSA

相关行业

18. 陈军院士:时空信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问题与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时空信息数据要素价值,全面有效地支撑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政府部门、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但当前时空信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亟需理清其基本内涵、赋能机理、发展战略、实现路径等。为此,本文聚焦时空信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问题与发展方向,首先从“赋能”的内涵出发,讨论了数字化赋能、全局性赋能和时空型赋能的基本概念,分析指出了无所不在的时空连接、无时不用的时空计算、无所不及的时空智能是时空赋能的三大基本方式;继而讨论了当前时空赋能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时空信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方向,包括打造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时空算力基础设施、构建时空知识服务基础设施等,并简要讨论了时空信息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方面的未来应用场景。

就总体而言,时空型赋能的作用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无处不在的时空连接;二是无时不用的时空计算;三是无所不及的时空智能。时空连接是提供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有效关联国土空间范畴内的各种信息,实现集成建模与综合表达,形成全域覆盖、尺度多元的数字国土空间,为时空计算和时空智能奠定基础;时空计算是依托算法和算力,支撑各种算法的实时调用与有效组合,完成海量时空大数据的计算处理(陈鹏,2021);而时空智能的核心则是通过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深入融合,提升主体的自主行为能力,使之能够通过自监督甚至无监督的方式设计并执行治理方案,从而优化治理手段、完成治理任务和改进治理绩效(郝跃等,2022)。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yBWYA2ciQQVUnJKbhXOQ

19. 李德仁院士:应急管理需要一张“时空全息图”

近日,作为2023东湖论坛平行论坛之一,2023应急科普创新发展论坛在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以《空间信息技术在应急减灾中的应用》为题在论坛上作报告。他认为,空间信息技术是灾害应急管理的利器,应急管理需要一张“时空全息图”。

我国是全世界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事件种类多、影响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航天对地观测技术实现了从有到好的转变。空间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国家防灾减灾的利器。

李德仁院士介绍,我国研制的卫星在轨处理系统,搭载“吉林一号” 光谱01/02星,具有森林火点自动识别、搜寻和定位功能,不需要经过传统数小时到数天的过程,利用北斗短报文通信,实现了秒级的“从传感器到用户”,极大提升了应急响应的时效。目前,李德仁院士团队已研制出我国首个业务化运行的灾害应急响应商业卫星在轨处理系统,具有森林火点和海面船舶的自动识别、搜寻和定位功能,用户无须经历传统的“上注任务、卫星成像、接收图像、图像处理、信息分析”的漫长过程,而传统过程往往需要数小时。

系统已在江西、辽宁、甘肃、云南、重庆、湖北、上海等多个地方成功应用,大大提高了重特大自然灾害监测评估的时效性,实现了遥感应急评估时间从天级到小时级、综合评估时间从3个月缩短到2周的飞跃。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q_xwWUnxehd8EpoOIcatA

20. 华为云,让AI算力入山河

9月21日,在华为全联接大会2023期间,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围绕共建智能世界云底座,让AI重塑千行万业发表主题演讲,发布盘古大模型在矿山、政务、汽车、气象、医学、数字人、研发等领域的创新服务,并宣布华为云昇腾AI云服务正式上线,加快让千行万业实现大模型普惠。围绕盘古大模型落地,本次华为云分享的主题是解难题,做难事。让AI算力能用、够用、好用、有大用,就是华为云解开的第一道难题。

大山大河,需要AI大算力。AI算力最为核心的挑战,即供需之间客观上的不平衡。截至2023年7月,中国累计已经有130个大模型问世。百模大战带来了AI算力的巨量增长。根据相关数据报告,过去10年全球AI算力需求增长了30万倍,而未来10年我们还面临着需求500倍的增长。根据《2022-2023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显示,在2022年中国进行的AI计算总量已经超过了通用计算。在可见的未来,AI算力将会变成社会各界需求量最大、供需缺口最大、资源最为紧张的计算形态;大模型与大算力,带来了尖锐的能效问题。由于大模型训练需要集群式AI计算,因此其训练任务大量依靠数据中心,而AI服务器的功率密度远超普通服务器,单机柜的功耗是过去的6到8倍。在双碳大背景下,数据中心的能效比必须持续下降,因此大模型带来的计算能效问题已刻不容缓。如何在AI算力提升与能效比下降之间达成平衡,成为了产业界必须面对的问题;大模型带来新的安全顾虑。由于大模型的部署场景大多事关国计民生,因此其安全隐患必须全部扫清。在数据访问、存储加密、传输安全等领域,大模型目前还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

整体而言,大模型并不是高度一致化的产品。其本身技术分类复杂、工程化路径多变,并且各个用户还需要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大模型的精调与订制化工作。这些问题让大模型对AI算力服务有了多方面、多角度的差异化需求。

对于华为云来说,要把算力这道题答好,需要兼顾两方面的建设:一个是如何让AI算力充足可用,另一个是如何跨越算力服务在运维、安全、能效等方面的挑战。AI算力既要做实,还要做精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tTgDaZm5JgtLfG9k7qa9g

21. 运营商云,奇袭数字孪生

今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的云业务突破明显。10月份,运营商云就轮番拿下千万级数字孪生项目。据泰伯数据显示,中国电信以1.37亿元中标上海浦东新区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一期项目;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联通数科”)先后中标了1485.85万元的湖北省麻城市北斗时空大数据底座建设项目及5222.32万元的河北省唐山市玉田“1+N ”新型智慧城市项目;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下称“中移系统集成”)则中标了1575.36万元的福建省疾控中心数字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工程。从中标看,运营商云抢占数字孪生项目市场已渐成趋势。

链接:https://www.taibo.cn/p/93338

22. 城市级百万建筑实现可视化,星图地球数据云推动未来城市智慧“进化”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城市时空底座,三维地形地貌、城市建筑白模等是重要基础支撑,是建设数字孪生城市的三维时空底板。建筑白模被广泛应用于乏信息条件下快速构建城市立体形态,使城市三维GIS场景趋近于真实立体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建筑密度分析、高度分析、天际线展示、蜂窝网络分析、城市应急救援等领域。

城市级百万建筑可视化,星图地球数据云建筑白模具有三大特点:全国一张图。不同于小区域建筑白模,星图地球数据云提供完整的中国版图范围内的三维建筑白模,现已覆盖全国省会城市的部分建成区。用户通过星图地球数据云调用在线数据服务,就能轻松实现超大场景城市级百万建筑白模的可视化;标准化服务。星图地球数据云的建筑白模可提供标准化服务,能快速支持任何大屏类项目,经定制化后,可以单体化(即可单独拾取每个建筑物并显示信息),也可以和业务数据绑定,满足项目对空间信息的需求;高性能。星图地球数据云使用PBF格式的建筑白模,能根据不同的缩放级别动态调整显示的点的数量和属性信息,实现快速加载和渲染。星图地球数据云支持全国重点城市建筑白模随时查看,可快速响应用户的访问需求,访问速度和体验非常丝滑。

解锁卫星影像别样用法,星图地球数据云赋能行业应用。目前,星图地球数据云可以提供全球10米、中国大陆0.8米、重点城市0.5米的卫星影像数据,每年在线更新两版,为政府、企业、个人提供好用的影像数据底图服务。高时效性的数据更新频次,能确保时空数据的质量,更好满足使用需求,可以为国土、规划、公安、应急、电信、电力、环保、交通、林业、农业、气象、水利等领域提供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低成本可定制更可靠,星图地球数据云核心服务。在产品核心服务方面,星图地球数据云主要提供在线体验、开发者服务和订阅服务,满足用户在数据接入、数据调取和制作以及数据个性化定制的需求。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5XI15BXHb3ZqSIGkDH6HQ

附件:

版权所有: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京ICP备13034775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035 工作日8:00-11:30、13:00-17:0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路15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85887

传真:(010)63963144

E-MAIL:bcbgs@bism.cn

版权所有: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京ICP备13034775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035

工作日8:00-11:30、13:00-17:00